(一)胚:由胚芽、胚根、盾狀體和上皮層組成。盾狀體與胚乳銜接,功能是將胚乳內的養料供給生長的胚芽、胚根。
(二)胚乳:是胚的營養倉庫。由淀粉細胞層和脂肪細胞層組成。淀粉細胞層是胚乳的核心。細胞之間的空間處由蛋白質組成的骨架支撐,外部被糊粉層包圍。糊粉層是產生各種水解酶的場所,也是有生命的組織,也進行呼吸作用。
(三)皮層:
大麥中的蛋白質主要是簡單蛋白質,可以分為四類:
大麥中含有2%~3%的脂肪。發芽時,部分脂肪被消耗,部分經酶促反應轉化為甘油和脂肪酸。麥芽脂肪大部分留在麥糟中,有很少部分進入麥汁。
占干物質重量的2.5%~3.5%。主要成分有鉀、磷、硅、鈉、鈣、鎂、鐵、硫、氯等。無機鹽是胚芽和酵母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,其中最重要的無機鹽是磷酸鹽(鉀、鈣、鎂)。磷酸鹽不僅是酵母的營養成分,而且也是一種化學緩沖劑,在發芽、糖化、發酵和成品酒中,對正常酸度均有調節和穩定作用。
大麥富含維生素,集中分布在胚和糊粉層等活性組織中,有VB1、VB2、VB6、VC、VH、泛酸、葉酸等多種維生素。 VB復合體是酵母極為重要的生長素。
大麥含多酚物質約0.1%~0.3%,主要 存在于糊粉層和種皮中。麥汁煮沸時,多酚物質和蛋白質結合,生成不溶性沉淀物。
1、外觀和色澤 新鮮、干燥、皮殼薄、色澤淡黃而有光澤,是成熟大麥的標志。
2、氣味 有麥稈香味,咀嚼有淀粉味,并略帶甜味。
3、夾雜物 不超過2%為宜。
4、麥粒整齊度 要求大麥顆粒大小均勻整齊,品種單一,不夾雜其它品種。不同產地,不同年份的大麥應分別存放。
5、麥粒形態 要求粒大、飽滿、皮薄、具有細密的紋道。
1、公石重量 100L麥粒的重量。約68~72kg。
2、千粒重 1000粒大麥的重量。35~45g
3、均勻度 是指不同腹徑大麥顆粒的比例。腹徑在2.5~2.8mm之間的大麥為一級大麥;2.2~2.5mm之間為二級大麥。
4、胚乳狀態(切斷試驗) 把大麥粒從縱面或橫面切開,可以看到三種狀態:粉質粒、玻璃質粒、半玻璃質粒 玻璃質粒大麥難以浸透和發芽,玻璃質粒分為永久性和暫時性兩類:暫時性玻璃質粒是淀粉顆粒堆積過密所致,經過浸麥和發芽后,即可消失,不影響大麥的品質;永久性玻璃質粒則形成于細胞結構中,發芽時很難溶解。
5、發芽力和發芽率 發芽力是指大麥在適宜的條件下發芽三天,發芽麥粒占總麥粒的百分數。發芽率則是發芽五天,發芽麥粒占總麥粒的百分數。
發芽力表示大麥發芽的均勻性,發芽率表示大麥發芽的能力。
6、水敏性試驗
水敏性是指大麥吸收較多水分后,抑制大麥發芽的現象。
7、吸水能力 水溫為14℃,浸漬3天,大麥含水量為45%以上為滿意。
1、水分 12%左右
2、大麥淀粉含量和浸出物含量
淀粉含量一般在58%~65%之間,浸出物一般在72%~80%之間,高于淀粉含量14.75%
3、蛋白質含量 9%~12%之間為佳。